井研县贝格富,一个乐山市东边的普通县,与仁寿县、荣县、犍为县、五通桥区、乐山市中区、青神县等接壤,处于四川盆地西南部,与成都相距约120公里,从地图上看,中间还隔了整整一个仁寿。那么,这么远的距离怎么还和成都扯上关系了呢?
如今的井研虽然属于乐山市下辖县,但是查询井研历史可知,井研不仅和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而且还和资中、资阳(原资州)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在说井研和成都、资阳、资中的关系之前,我们先来说说它悠久的历史。
井研县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古县,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迁。从隋初建县到元代撤并,从明代复置到清代改隶,每一次行政隶属关系的调整,都折射出区域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。
隋开皇十一年(591年),隆山郡废蒲亭置井研县,自此开启独立建制历程。唐宋时期,县域不断扩大,至北宋咸平四年(1001年),始建县(今仁寿县彰加地区)并入井研,使其成为陵州大县。
井研的历史可追溯至北朝西魏时期,当时在今县境设置蒲亭县,隶属陵州。这一行政设置奠定了井研的县域雏形。
隋开皇十一年(591年),朝廷废蒲亭县,设立井研县。县名源自当地著名的“井研盐井”,据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:“井研盐井在县南七里”,县名与盐井密不可分。
北宋时期,随着“卓筒井”技术的出现,井研盐业兴旺发达,从一个普通山中小邑发展为 “要剧索治之处” ,成为陵州的重要大县。盐业的繁荣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政地位的提升。
井研:成都府的时代印记贝格富
元世祖至元二十年(1283年),井研县遭遇重大行政变革,被撤并入仁寿县,成为仁寿县“来凤乡”。此时,井研地区归属成都路管辖,成为成都路行政体系中的一部分。
成都路在元代的地位举足轻重,辖境广阔,“相当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以南,安县、德阳、金堂、简阳、资中等县市以西,内江、井研等市县以北”的广大区域。
明洪武六年(1373年),太祖朱元璋下诏,撤仁寿县的来凤乡,复置井研县,属成都府。这是井研行政地位的重要恢复,重新确立了其作为独立县级行政单位的地位。
明代成都府辖境达到历史最大范围,东起绵阳、德阳,西至邛崃山,南达内江、井研等市县,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庞大行政网络。
井研:资州直隶州的新篇
到了清雍正五年(1727年),井研县迎来又一次重要行政调整。这一年,朝廷升资州为直隶州(现资阳市及资中县一带),井研县划归资州直隶州管辖,结束了其隶属于成都府的历史时期。
清代资州直隶州的行政地位相当于府,直接隶属于四川省布政使司。这一调整使井研成为资州核心区域的一部分,与成都府的行政联系减弱。
资州直隶州于民国三年(1914年)废止贝格富。
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国民政府调整行政督察区划,井研县划归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管辖,区治地位于资中城关镇。这一行政格局一直延续到1949年。
井研:乐山市辖县的新时代
1950年,井研县由资中专区划属乐山专区,开启了其作为乐山市辖县的新时代。
2024年末数据显示,井研县井辖14个镇、1个街道,总人口37.2万,常住人口27.3万,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.86亿元。
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热,井研也将深挖“千年井盐文化”文脉,推进“文脉井研”数字化整理项目,推动雷氏民居、研溪湿地等景区升档提质,恢复茫溪盐运航道,重建盐码头,让盐业历史焕发新生机。
集益镇依托万亩柑橘园区,联动柑橘种质资源中心、胡家文武秀才故居等文化载体,开发 “橘林观光+古建探秘” 文旅路线;竹园镇则深挖红色底蕴,围绕竹园烈士纪念园优化红色旅游环线。
从成都府到资州,从第二行政督察区到乐山市,井研的行政区划变迁犹如一部微缩的巴蜀行政史。
井研景点
雷氏民居(雷畅故居):清代乾隆年建“川西南民居活化石”,四合院建筑,以“九子十翰林”故事闻名。春季李花、油菜花盛放,适合文化体验与赏花。
大佛湖:乐山第一大人工湖,因清雍正大佛寺得名。春秋季栖息上万野生水鸟,可泛舟观“千岛湖”景致。
其余还有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三江白塔、熊克武故居、马踏倒石桥、朱氏节孝坊、研溪湿地公园、千佛镇等。
交通
可先乘坐高铁到乐山站后再换乘乐山前往井研的公交车,但是需要转车,在乐山高铁站乘坐15路到岷江二桥东站下车,票价3元。然后同站换乘306路前往井研老车站,票价5元。
其实也可以直接前往乐山联运汽车站乘坐,这里是起点,能坐到座位。
如从成都出发,可直接在成都城东客运站或茶店子客运站乘坐直达井研的客运班车,票价50或70元。
你有没有去过井研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。
注:部分图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,谢谢!
尚红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